楊佳玲 教授
- Email: yangc.ntu@gmail.com
- 訪談者:黃永雯
- 訪談年份:2020
研究主題 / 專題內容
研究主要內容
軟體與硬體同時考量的架構和系統的設計,和做系統軟體架構的實驗室,都會搭配最新的application。
實驗室的強項
Computer Architecture (CPU, GPU) + System Software (OS) + Application (machine learning)
方向1: System and Machine Learning / Big Data (較偏向系統軟體)
- 如何設計系統讓ML和Big Data可以做更好
- 如何設計ML和Big Data的implementation方式使其在考量系統效能上可以跑得更好
- 著重在如何讓algorithm run更快
- eg. 設計新的implementation,如何運用平行加速training且同時不犧牲掉accuracy,如何設計storage系統讓graphics analytics可以更efficient
- 把儲存系統的研究與big data processing連結
方向2: Neuromorphic Computing (較偏向硬體)
- 如何讓晶片跑的方式和人腦接近
- 直接在memory的地方做computation,不用將資料搬來搬去
- 加速器的design
方向3: 運用Machine Learning協助系統的設計與管理
- 現在machine learning主要應用在如何辨識東西辨識得更好,因此想到如果用machine learning協助系統的管理可以應用在什麼地方
- 是否可以用machine learning讓以前設計的管理機制設計得更好
新的事物(Federated Learning)
- Federated Learning(聯邦學習):因為現在資料有privacy的issue,大家把資料上傳到data center,資料就會被大公司擁有,雖然是train了一些model讓使用者很好使用可是同時資料也外洩了。
所以如何運用big data得到好的model,然後大家可以得到好處而不犧牲掉privacy。資料不往上傳,但是大家可以一起學習該model。
與業界的連結
- 與國外的合作(最近:Facebook)、業界的合作
Q & A
Q1: 如果要加入教授的lab,需要有哪些基本的能力及技能?
- 沒有規定一定要會什麼,就是來學習,做中學,但是條件是要願意花時間,不要怕寫程式!
Q2: 希望專題生每週花多少時間,是否有固定的meeting,或者大家一起讀paper的時間?
- minimal:專題生會參加group meeting(報告論文)
- 看學生願意花多少時間,通常專題生沒辦法自己完成一個東西所以會搭配研究生一起做
- 專題生是一個自動學習的課,希望協助同學找到未來的方向,所以學生的主動性非常重要
Q3: 若已經加入別的教授的lab可以再跟教授做專題嗎?
Q4: 請問教授是否會希望學生在經過這個學期後繼續待在lab做事?
- 若學生覺得有興趣鼓勵繼續做。專題是一個過程,讓你發現喜歡或不喜歡,是一個探索自己喜歡領域的過程。
Q5: 您認為大學部學生該怎麼看一堂專題課?
- 有些專題生會很認真當作一堂課在學習,這樣其實可以做蠻多東西的。
- 和研究生一起可以學習到何謂unstructure learning,沒有人幫你把要學習的知識安排給你,要自己知道說要看什麼,這是會影響到之後career的能力。
- 同樣坐在實驗室還有meeting,每個人學習到的不一樣,這會根據你是否有投入時間、有沒有問。
- 可以和研究生一起學習到team work,學習到一個工作交給你要如何完成,會和老師個別meeting,會問問題,這都是學習的過程。
- 學習到主動學習能力的一個過程,是一個開端,如果之後繼續念研究所就更是一個訓練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