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玲 教授

可以請教授簡單介紹您實驗室的研究領域嗎?目前有在進行什麼樣的研究呢?

  我們實驗室做的是系統研究,你們大三上就會修到我的計算機結構。我們現在有幾個研究方向。第一個研究方向,是運用將將計算移近資料所在的地方。現在的計算機架構是資料存在記憶體/儲存系統,然後要搬到CPU去處理,但是因為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相關應用,需要存取大量資料,所以現在希望把computation在接近data的地方就先處理,這一類系統有Computation-in-Memory,Computational Storage。未來的computing system 會跟現在你們熟悉的系統不同,這是個非常前瞻及有趣的研究方向。
  第二個研究方向是著重是在做ML(Machine Learning) 跟系統的intersection,有了新的ML的workload之後,系統應該要怎麼樣修正,或者怎麼樣用ML來協助系統的設計。我們有開發一個distributed training 作法 (用多個GPU把一個ML的algorithm 加速) ,受到很多人關注,像是Facebook的團隊就有跟我們聯絡,把我們的演算法放在他們open source的repository 。
  第三個方向是Edge AI,edge就是終端,現在的趨勢是AI要到終端來,而不是都在cloud做。我們有一個蠻大的project是跟台達電合作。台達電今年在台大成立一個研發中心,我擔任主任。在這個計畫,我們主要focus在 智慧工廠、機器人這些 Edge AI系統的開發。 目前實驗室的研究計畫,都有一些大學部學生參與,像台達電計畫就有三個大學生在做,還 有一個大學部學生是去Appier當intern。

跟公司合作的部分會比較偏向研究還是有去做產品?

  我跟公司的合作計畫,比較傾向具研究價值,所以學生做的題目會比台灣業界再前一點。

會安排專題生做什麼樣的學習(比如讀paper等)?專題生有機會參與實驗室正在進行的研究嗎?

  大學部的學生我會希望讓他參與實際操作、可以馬上學到實用性的東⻄,不會一直叫他讀paper,而是要從做中學。專題生會直接參與計畫,在計畫中挑選門檻較低的實作題目給他們,培養他們 coding 能力及信心。

請問教授希望自己的專題生具備什麼特質、能力或先備知識?

  修專題的心態很重要。要脫離學習為了考試的行為模式,要主動的學習。

教授認為經歷過專題的學生應當要習得甚麼樣的技能或是有甚麼樣的研究經驗?

  專題是跨向主動學習的第一步,不是說什麼東⻄都幫你規劃好,通通讀完才會,而是做中學,怎麼樣在一個 unstructured的環境去學到你應該學的,這其實是大學教育很重要的事情,但在一般課堂中比較難,所以專題是很重要的transition,這個transition好不好就看自己願意花多少心力,告訴自己這是一件重要的事,而不是說為了拿到學分來看一看。

請問若已經加入別的教授的實驗室,可以再跟教授做專題嗎?

  沒有問題,現在也有學生是在別的實驗室,我也讓他參與,以前也有收一些電機系的學生,他們也是很修多個老師的專題。我是不挑專題生的,我們就是要讓學生學習。

請問教授對於還沒非常了解自己興趣的同學在選擇實驗室的方面有什麼樣的建議?

  我通常會跟學生說,最好的方式就是看該實驗室的研究,對應到你修的必修課是什麼,自己應該能察覺,哪個必修科目,你特別上手。就我這個領域,你如果修OS,計結,覺得喜歡,那就蠻適合的。每個領域需要的能力不太一樣。做系統的需要組織能力很強,可以top-down的思考,還有表達能力。我實驗室會訓練很多presentation skills,強調文字的論述跟文字的邏輯。

請問教授,成為專題生之後,如果發現研究主題和自己的興趣不合時,該怎麼辦呢?

  那就修這學期就好,趕快換實驗室,也可以換去同實驗室的不同組。

關於專題或實驗室想說的話?

  我很期待有同學加入,台灣系統領域很需要人,業界很缺人,希望更多學生可以投入這一個領域。系統研究是支撐所有酷炫應用的基礎,不管新的應用怎麼演變,系統專長的人,永遠都是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