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多媒體實驗室。我們的實驗室比較大型,有七八位老師。實驗室內有分組。我這邊是電腦圖學跟人機互動。人機互動這邊會做跟 AR、VR 觸覺回饋相關,最近跟機器人、自駕車、AI 互動比較有關。電腦圖學那邊會是畫面生成、跟生成式 AI 相關。我們做的會跟看得到和摸得到的比較有關。
我修過 4 個專題、3 個老師。專題對我的意義主要是找尋自己的道路,未來想做研究的領域。專題研究跟修課又有點不太一樣,修課的時候還是比較簡單的 project,專題的時候就會碰到比較多研究上的問題,你才會知道對這個問題會不會有興趣。我很慶幸我那時候修過四個學期的專題,這讓我研究所碩博班都用同一個領域上去了。專題對大學生真的是很好的機會。
越早越好,但是不要為修而修。我自己其實有收專題生,只是不收必修學分的專題生。除了系內以外,如果有興趣的話,去修一些系外的專題也是很好的。台大的老師都是很開放的,只要去找,通常都是可以的。
選擇實驗室,一個跟領域有關、一個跟老師有關。我建議從領域開始。系上有很多必修課選修課,你們修了很多之後,就大概會知道喜歡跟不喜歡的東西是什麼。修完前兩年的選修課之後,你們大概就會知道自己有感覺的是什麼。選修課也很重要,建議修廣一點,這樣更好探索。
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老師,系上同一個領域可能也有很多位老師,這部分建議可以跟老師們多聊聊。老師跟學生在研究上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平等的,老師跟學生是合作地在面對一個未知的問題。就像同學選擇修課一樣,可以用一樣的方式多跟老師、學長姐聊聊。感覺不錯就可以先選了,專題畢竟一學期就好了,都還有更換的機會。
至於跟教授聊聊的方法,其實敲門就可以聊了,或是先跟老師約說想要聊聊都可以的。重點是不要怕,只要有禮貌就好。
如果真的很不合適就停修了吧。如果感覺還行的話,就咬咬牙忍到這學期做完。同一時間,可以開始找下一個實驗室想去哪裡了。專題對我來講不是課程,應該用專案來看待。專案做了一半,做不下去,那就是差不多要 close 掉了。
除了探索興趣以外,學習探索怎麼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用把研究看得非常的嚴肅,早一點開始也很好。還有一件事情是專題的時候可以比較容易接觸到老師。現在的資訊系很大,學生跟老師的距離也變大了。修了專題的時候,你很快就會跟老師拉近距離。系上的老師都很厲害,畢業的時候還只認識一兩個老師,還蠻可惜的。透過專題可以跟老師拉近距離,是很有價值的。我自己在系上認識的很多老師,都是在念書的時候熟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