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縕儂 教授

請問教授的實驗室的研究領域是什麼?

  Natu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自然語言處理。可細分為 Language Understanding (LU)、Dialogue Management (DM) 及 Natual Language Generation (NLG) 三個部分。舉例來說,當機器收到「這個週末有什麼動作電影?」這個問題時,會分成三個階段做出回應:

請問教授希望自己的專題生具備什麼特質或能力?

  希望專題生是主動、自律的,並有深度學習的基礎。如果專題生已經有明確的研究主題當然很好,但也相當歡迎還沒有確定的同學加入,透過與我討論或者跟學長姐合作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

請問教授會指定研究主題嗎?或者是可以讓專題生自行指定?會安排專題生做什麼樣的學習(比如讀paper等)?專題生有機會參與實驗室正在進行的研究嗎?

  我不會規定學生的研究主題,學生可以在跟我或學長姊討論之後自行決定感興趣的研究方向。 我們實驗室每週會安排二到三人上台進行 presentation,內容會是在閱讀一篇 paper 後向大家整理其中的內容。一個人平均一個學期只會輪到一兩次,所以 loading 算蠻輕的。專題生有機會可以參與實驗室的研究,他們可以負責協助學長姐正在進行的研究,或者選擇自己進行研究也是可能的。

請問待在教授實驗室的大學部學生一週大約得花多少時間在專題研究上?

  我認為這是可以很彈性的,因為專題研究的初衷是要讓學生對這個領域有一定的認識,平均下來一個禮拜花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基本上就足以應付論文 presentation,但如果發現對這個領域很有興趣,那便可花更多時間進行延伸,或甚至將自己的目標設定為得到研究成果。

請問教授認為為何專題對資訊系學生是必要的?教授認為經歷過專題的學生應當要習得甚麼樣的技能或是有甚麼樣的研究經驗?

  我認爲專題帶給學生的影響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技術上的能力,就如同修習更進階的課程一樣,在專題的過程中可以讓同學熟悉技術上的操作,如 implementation 的方法等;第二個部分是對於該領域的研究方向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般課程中,可能會學習到一個技術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但只有在專題研究中,可以透過閱讀論文得知目前哪個部分最為熱門,或是最需要改進的。

請問教授會建議學生們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專題呢?

  越早越好,因為我們的專題只是想要帶給學生最基本的概念,所以只要有一些 coding 基礎(或甚至沒有也沒關係),可能大一下左右,我就覺得可以開始接觸專題了。如果覺得有壓力的話,第一個學期先旁聽也是可以的。

請問教授對於還沒非常了解自己興趣的同學在選擇實驗室的方面有什麼樣的建議?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同學越早接觸專題越好的原因,早一點開始專題研究,就有比較多時間去嘗試不同的領域,而且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沒有親自做過也沒辦法知道是不是真的對這個領域有興趣。

請問若已經加入別的教授的實驗室,可以再跟教授做專題嗎?

  當然可以啊,因為機器學習本身有很多模型就是互通的,只是應用在不同的領域而已,所以我非常歡迎學生也同時參加別的專題。

請問如果想加入教授的專題研究,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

  很簡單,只要在開學前 email 我並說明你的意願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