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一平 教授

請問教授的實驗室的研究領域是什麼?

  我的實驗室主要有幾個領域,第一個部分是屬於電腦視覺,現在這邊主要集中在攝影機的定位,怎麼樣從攝影機拍攝到的環境狀況來決定攝影機的位置,我們主要的應用會是在 VR、AR 或 XR 的穿戴式顯示器上,另外像無人機或自走車的定位上也會用到。 另一個部分是 VR、AR 的一些應用,我們有做一些像太極拳的教學,怎麼應用 AR、MR 的眼鏡來讓太極拳的學習或復健變得比較容易,作為一個輔助的工具,也有在做 VR 的一些內容,比如說人戴上 VR 之後,怎樣容易放鬆。
  如果有同學對於科技藝術有興趣,怎麼樣用科技做出具有藝術性的場景或故事體驗,我比較著重在怎樣透過這樣的工具讓人放鬆,讓人愉快一些。我以前就有做過「微笑牆」或「微笑佛」,希望它可以讓人體會到微笑的作用,目前我們還有繼續在做一個「微笑宇宙」,可以把現在的 VR 眼鏡結合表情偵測,讓你在虛擬世界裡看到你的虛擬人的樣子,然後跟遊戲或體驗裡 AI 控制的人物互動,透過適當的互動引發正向的情緒。
  太極拳也是可以讓人放鬆的,這些是對身心的方面能夠有幫助的。我們過去跟台大醫院也有合作,關於怎樣幫助人睡眠。從 VR 這邊我們進一步也做了一些跟元宇宙相關的,怎樣在元宇宙裡面創造一個環境,讓那個環境可以給人放鬆。 那因為做元宇宙的關係,我們現在也嘗試在元宇宙運用 VR、AR 或是 AI。


  第一部分電腦視覺屬於 AI 的部分,第二部分 VR、AR 主要是顯示的部分,第三部分從 VR、AR 顯示到元宇宙需要一個元宇宙的經濟基礎,所以跟區塊鏈有關,如果要把元宇宙創造出來,區塊鏈的應用就相當重要。怎樣讓在 VR 世界裡有貢獻的人得到適當的回饋,區塊鏈、NFT,或是現在的 DAO 去中心化的治理組織,這些在元宇宙將來整個創造基礎上都是很重要的,所以這部份我也有一些興趣在做,這部份你可以說跟 metaverse 有關。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這裡面 AI、VR、AR 用很多,包括辨識太極拳動作或表情,這些都要用到一些 AI,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把很多的感官放在一起,不只有視覺,我們也做聽覺,也做觸覺,甚至也有做嗅覺,各種感覺的整合,在 VR 的世界裡,最後為了要促進這個世界將來能夠蓬勃發展,也需要研究這裡面的經濟組織或社群組織,這就跟區塊鏈、NFT、DAO 有關。你可以說第一方面跟 AI 有關,第二方面跟 VR、AR 或是 XR 有關,第三方面是跟元宇宙裡經濟或社群的基礎機制相關的研究,我們實驗室現在有在做這三方面的東西。
  有些是在做技術的開發,但是也集中在怎麼樣把這些新開發出來的技術用在我剛剛講的那些應用上面,包括無人機、太極拳學習、放鬆體驗或是科技藝術。科技藝術我們實驗室過去也有蠻多相關的作品,包括故宮和國家圖書館,我們都有做一些東西,也都有國內外獲獎的作品。

請問教授希望自己的專題生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能力或是先備知識?

  第一個要對我們在做的有興趣,對元宇宙、VR、AI、區塊鏈、NFT 的應用有興趣。第二個是喜歡做實際有用的東西,我的實驗室比較不是做單純理論的,一般就是要把這些東西拿來應用,比如說定位可能是在無人機或穿戴裝置的應用,或者是太極拳上的應用、VR 放鬆的應用、NFT 交易上的應用。
  所以我希望第一個要對這幾個領域有興趣,然後要對這些技術的應用面是有興趣的,不是只是寫寫論文、看看 paper,而是你真的喜歡去寫程式,把系統做出來,然後看到人家用你的系統是真的有用的。先備知識的部分,大概你要能寫程式,我們系上大多數的同學應該寫程式都沒問題。但是我知道有些人不太喜歡寫程式,那可能就不會那麼適合在我們實驗室,因為我們這邊不管是做電腦視覺、做 VR,都是要能夠寫程式的。

請問教授會指定研究主題,還是讓專題生自行決定呢?

  基本上就是在這三個部分讓同學自己去選,你可以進來然後先參加我們實驗室固定的會議,就會知道學長們在這三個領域目前正在做什麼東西,然後我希望你根據興趣來選擇,選擇之後就跟著學長姐一起參與這些研究計畫。

請問成為教授的專題生後,會需要做些什麼事情?比如讀 paper、參加 meeting 等等。

  加入以後,根據不同的計畫你可能要看不同的東西,之後大概兩個禮拜會有一個小組的 meeting,在小組的 meeting 大家要輪流報告自己的進度。剛開始你可能先研讀、先了解,慢慢可能就會被分配到一些工作,然後我們就會定期每個月開一兩次進度 meeting。

請問教授對於專題生有什麼樣的期望,希望能做出什麼成果?

  我的期待是要有某種程度的興趣,有興趣才會投入,透過實際參與研究計畫了解研究的過程跟研究的精神,碰到問題要能夠想辦法解決的精神。那能不能做出什麼成果就是看狀況,如果能做得出成果當然很好,但是大學專題我也沒有期待每一個進來的人都能夠做出重要成果。但是你如果有長期繼續留下來,當然還是希望能夠參與一些作品的發表或是論文的撰寫。

請問教授認為專題生一週大約得花多少時間在專題研究上?

  我覺得一個禮拜希望能夠至少花四小時,參加會議就要花一兩個小時,還要自己再去看一些東西,如果到比較晚期被分配到工作的時候,應該除了開會之外也要超過三四個小時。我很少在計算這個啦,有時候很難去計算花多少小時,你有興趣的話整個晚上熬夜也都很快樂,如果沒有興趣可能叫你多花幾個小時就覺得做不下去。
  我個人覺得時間不是重點,照理說做研究進入那個狀況,是沒有時間概念,可以廢寢忘食,這樣才是真正有趣的研究。所以我從來也沒在問大家說你有沒有花多少時間,我個人比較希望說你有興趣,有興趣你就自己會花時間做,所以希望從實際參與計畫能夠培養出興趣。

請問要怎麼樣才能加入教授的實驗室 ?

  先跟我聯絡,然後讓我知道你個人的興趣以及你的規畫。有些人可能要出國,那可能有些主題是比較容易發表論文的,對出國比較有幫助。如果參加某些主題不見得會發表論文,但你可能會有些作品,或參與系統的實作。所以有興趣的話就可以先跟我談一談你的生涯規畫跟興趣,看適合進來我們實驗室的哪個領域,有興趣都歡迎跟我談。

請問教授認為為何專題對資訊系學生是必要的?

  因為就專題來講,你會選擇某個題目去做比較深入的研究,它不是單一個科目,做專題的時候會需要把過去所學到的不同東西整合起來真正去解決問題,所以專題的目的是了解到怎樣做不同工具、不同科目的整合,把問題解決,這是很重要的經驗。像我自己在台大念書的時候曾經一個學期修三個專題,其中我跟李琳山老師連續修了三個學期的專題,其他老師修一個學期。

所以教授認為若已經加入別的教授的實驗室,也可以再跟教授做專題嗎?

  也可以啊。像醫學系的訓練,它會把一個醫生放在不同科裡面都去走一次。我們這邊比較不是說好像每個實驗室都要走一輪,但如果你有機會去多了解不同的領域,對將來的工作或研究都會有幫助。你可以對你有興趣的多去看看,對某幾個東西有興趣,就透過專題去了解一下那些不同的領域在做些什麼,對未來念研究所做什麼樣的研究也會比較有概念。

請問教授會建議學生們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專題呢?

  我覺得因為我們大一大二都還有蠻多基本的東西要學,所以大三是一個蠻不錯的開始的時候,但如果你大三覺得基礎還沒有學得很好,那大四再修也未嘗不行,那如果你覺得你蠻 ready,我覺得大三是一個蠻適合的時候。畢業前總是有機會到實驗室看看會比較好。

請問教授對於還沒非常了解自己興趣的同學在選擇實驗室的方面有什麼樣的建議?

  去跟教授談一談,看看你對哪一個教授的研究領域比較有興趣,你可以了解各個教授他們現在有興趣的是什麼,然後看看你的興趣跟教授的興趣是不是可以對得上,對得上你就可以進去試試看。

請問教授,成為專題生之後,如果發現研究主題和自己的興趣不合時,該怎麼辦呢?

  那也就是一個學期,一般進去出來大概三個月,就當作就是在修一門課,把那個東西好好研究一下,以後你知道說這個東西不是我想要的,那也是人生的一個經歷,也不錯啊。當你碰到的時候就比較知道原來我不喜歡這個,可以下個學期再去修另外一個。現在換專題總比將來換職業容易,現在換專題就是跟著這個老師研究幾個月,以後不想再碰這個就換其它的,換工作會比較麻煩,工作是全時的投入,專題是一個禮拜花幾個小時,所以要轉換跑道是相對容易的。

請問教授還有什麼想要分享補充的嗎?

  同學們要做研究應該以興趣為主,要工作也應該以興趣為主。資訊系畢業有非常多種工作可以做,你要到台積電、到聯發科,還是要去 Garmin、去 Appier,或是你要創業,不管你做什麼,最重要你要先想到你的興趣。我覺得台大的學生能力都很強,做什麼都可以成功,大家的能力做哪一行都可以賺錢,可是你如果去選了一個只是為了錢而做的工作,而好像用你的時間去換金錢,那就有點可惜,應該去找一個你真正喜歡的、有興趣的。
  如果你喜歡好幾個,那就看看你做哪一個能對人類是最有貢獻的,比如說馬斯克覺得要帶人上火星或是要做自動車環保,在你的所有興趣裡面,應該去選一個你覺得如果把它做好可以對人類最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