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裕 教授

Q1:請問教授的 lab 目前的研究領域 / 進行的研究項目是什麼呢?

  我的實驗室做的是將 深度學習 應用於解決 電腦視覺計算攝影學 上的問題,並且特色是模型大小要很小,傳統要 500MB 的模型,我們研究的大概就是只要 2MB。

  電腦視覺的例子是人臉辨識與年齡辨識,目前估計出來的年齡誤差大約在 3 歲以內,而且模型大小也只有不到 2MB,可以拿來應用在行動裝置上。另一個例子是人臉方向估計,是判斷影像中的人臉面朝哪裡,可以拿來應用在輔助駕駛,也可以用來判斷學生上課有沒有專心。(嘿嘿)

  計算攝影學的話就是透過大量計算來解決手機照相光學上的限制。例子有讓機器去學到使用者對照片調整的習慣,自動調整使用者拍攝完的照片。另一個例子是去除影像中的反射、陰影、欄杆等不想要的部份。

Q2:請問專題與一般的小型課堂有什麼差別?

  最大的差別在於專題不會有講課(lecture)。專題要做的是一個 project,讓同學選定一個主題來實作,幾週會有一次 meeting,讓教授了解你在進行的過程遇到什麼困難。

Q3:請問如果想加入教授的 lab,有什麼能力是一定要或比較建議要有的嗎?

  建議要有 影像處理電腦圖學機器學習 的基礎,這樣子比較不會把專題時間都花在學習基礎知識上,在專題上獲得的效益也會比較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沒有這些基礎,怎麼會想要加這個領域的 lab :smiley:

Q4:請問在教授您的實驗室,專題生是需要自己設定研究主題,還是教授會提供呢?

  如果沒有很明確想要做什麼的話,會有 default project,可以從這邊選。單然如果自己有想法的話也很好。

Q5:如果成為了教授的專題生,會需要做些什麼事嗎?例如每週 meeting 或兩週讀一篇 paper 之類的。還有請問教授希望專題生一週花多少個小時在 lab 上?

  我們專題的話主要會是以你選定的主題做一個 project,在最後會有一個 presentation 來報告你做了什麼東西。project 的主題的話,大部分的同學會是挑一個 paper 來實作。

  我們 lab 大概每 2~3 週會有一次 meeting,然後不會要求專題生讀 paper 來報告。但是,在做 project 的過程中,你無可避免地還是會需要讀 paper 啦。

  我們沒有特別要求專題生要花多少時間,但根據過往經驗,主要的工作量都會集中在期末。前半學期我猜大概是…… 1~2 小時,後半學期應該是 20~30 小時吧我猜。做專題的心態也會影響到花的時間,如果定位是要做 research,就要花到很多時間;如果只是想要完成一個 requirement 的話可能就不會花到那麼多時間。

Q6:教授希望我們在專題中學習到什麼新的知識或技能?還有專題生要在整個學期內完成哪些內容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專題學分?

  我的專題是研究導向,要讀頂尖會議的論文。希望你培養做研究的基本能力,如蒐集資料和閱讀論文。;就大學部專題而言,如果無法展現創意,至少要能培養重現別人研究的能力。

Q7:如果已經加入別的教授的 lab,可以再跟教授做專題嗎?

  我個人不反對,而且現在系上的專題學分設計其實是允許(甚至是鼓勵)這樣子做的。多個專題的學分都可以採計。

Q8:請問教授,開始成為實驗室的專題生後,要怎麼確認自己對於該領域是不是有興趣的呢?如果發現跟原先想像的不太一樣該怎麼辦?

  (笑)怎麼確認可能就不是我能協助的了。專題是有一個程序的,可以在這個程序中發現自己是不是有興趣。

  如果發現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的話也沒關係,通常大部分的同學也都不一定能在學期末把整篇 paper 做完,就盡可能完成專題,我會根據過程和結果來給予適當的成績。是說我從來沒簽過專題的停修單,系主任任內應該也沒簽過其他教授專題的停修單(吧)

Q9:建議在什麼時間可以加專題?

  我覺得大概分兩種心態:
  第一種是想要把專題當成對這領域的試探,那麼越早修當然就越好。

  第二種是把專題當成進到研究領域之前最後一步的踏腳石,也就是專題生跟研究生的銜接,這個的話加專題的時間就沒那麼一定了。

  我自己是把我的專題定位成第二種,也就是專題生跟研究生的銜接(Capstone Course 的感覺)。

相關檔案 / 連結

  1. 介紹投影片